阿勃勒
阿勃勒,又稱為臘腸樹、黃金雨、波斯皂莢、婆羅門皂莢等。原產於南亞南部,從巴基斯坦南部
往東直到印度及緬甸,往南直到斯里蘭卡,分布在緬甸、斯里蘭卡、印度、台灣及中國南部、
西南部等地。也是台中的市花。
阿勃勒的果肉是瀝青狀黑色黏質,有一股刺鼻的氣味,古埃及人用阿勃勒的果肉當作整腸健胃
物品使用。
本草綱目也記載了阿勃勒可入藥,治熱病,下痰,通經絡,療小兒疳氣。
現代醫學也發現阿勃勒的確具有調節體質、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的功效。

歷史記載:
<<本草綱目>>第三十一捲 果部三 果之三夷果類三十一種—阿勃勒 (阿勒勃)
【釋名】
婆羅門皂莢(《拾遺》)、波斯皂莢。 
時珍曰︰婆羅門,西域國名;波斯,西南國名也。
【集解】
藏器曰︰阿勒勃生拂林國。狀似皂莢而圓長,味甘好 
時珍曰︰此即波斯皂莢也。按段成式《酉陽雜俎》雲︰
波斯皂莢,彼人呼為忽野簷,拂林人呼為阿梨去伐。
樹長三、四丈,圍四、五尺。葉似枸櫞而短小,經寒不凋。
不花而實,莢長二尺,中有隔。 
隔內各有一子,大如指頭,赤色至堅硬,中黑如墨,
味甘如飴可食,亦入藥也。
【氣味】
苦,大寒,無毒。
【主治】
心膈間熱風,心黃,骨蒸寒熱,殺三蟲(藏器)。 
炙黃入藥,治熱病,下痰,通經絡,療小兒疳氣(李 )。
【附錄】
羅望子 時珍曰︰按︰《桂海志》雲︰出廣西。殼長數寸,
如肥皂及刀豆,色正丹,內有二、三子,煨食甘美。